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回归热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022.7.21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流行病学

  1.分布 解放前全国各省均有虱传回归热流行,目前已基本消灭。蜱传回归热则仅见于新疆及西部边远省份。

  2.传染源 人类为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蜱传回归热原存在于啮齿动物中,其主要贮存宿主为沙鼠、山鼠等各种鼠类。但在中非及东南非地区,人类亦可成为本病的贮存宿主。由于螺旋体可经蜱卵传给下一代,故蜱亦可视为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体虱为虱传回归热主要的传播媒介,但头虱与阴虱之作用也不容忽视。有实验表明虱传回归热不是通过体虱的唾液或虱粪传播,而是在体虱被压碎后螺旋体自虱体逸出,经皮肤上的抓痕或体虱叮螫的伤口,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

  染病蜱的基节腺(coxal gland)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回归热螺旋体,其唾液腺中也可找到螺旋体。因此蜱类可以通过叮螫直接将螺旋体输入人体,此外螺旋体也可随基节腺的分泌物粘污皮肤,经抓痕或正常皮肤侵入机体。

  4.流行特征、由于体虱孳生与气候关系密切,因此虱传回归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华中及华南地区,本病多于2~5月份开始出现,4~5月发病率最高,而本甓在华北各地的流行则有向寒季移动的趋势。西南各省终年气温波动较小,故几乎全年嚣有本病存在。蜱传回归热则以4~8月发病率最高。

  人类对本病的易感性无明显年龄或性别的差异。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与媒介昆虫接触机会的多寡。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与患者接触密切,也难免偶尔染上体虱而受到传染。蜱传回归热则以边防战士、勘测人员及牧民感染的机会较多。

  发病机制

  回归热患者症状的发作是由于大量螺旋体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所引起。此时从淋巴结的免疫细胞产生各种抗体,其中主要包括凝集素、制动素、杀螺旋体素及溶解素等。上述抗体在免疫球蛋白M(IgM)的协同作用下,可使血循环中螺旋体的活动性减低且集聚成簇,继而被大量溶解,致使患者体温下降而转入间歇期。但隐藏在肝、脾、骨髓及脑组织中的螺旋体多不能完全被消灭,而于间歇期继续繁殖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症状发作。有时特别是在初发期,由于抗体产生尚不十分完备,血中的螺旋体未能全部被清除,因此少数病例尤其是儿童患者在间歇期也能从其血中找到螺旋体。钟氏(1936~1937)曾于北京观察到3例回归热患者于整个间歇期,甚至在痊愈后两周内血中始终存在回归热螺旋体。上述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在流行区本病可能通过输血传染,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何初发期患者血中螺旋体的数量较多,而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血中螺旋体越来越少。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