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蓝斐:创新是信心和习惯

2013.11.27
头像

——

  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而表观遗传调控,是不涉及到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变异现象。通俗来说,表观遗传是解决基因组的信息如何传递并与环境变化相互响应的学科。由于有了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信息的传递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有了很强的可塑性。

  如果说10年前该领域刚起步,还处在“幼儿阶段”,那么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散发着蓬勃朝气的青年。而促使他成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大量调控因子,包括蓝斐在研究中涉及到的去甲基化酶以及甲基化信号的识别因子的发现。

  蓝斐,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和2002年分别获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细胞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

  蓝斐从小就梦想做个科学家,解决别人想不明白的事。因此他喜欢向未知挑战,将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博士期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在施扬教授工作组参与了第一个去甲基化酶LSD1的发现,并为其体内功能开展了大量的实验论证工作,奠定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体系以及去甲基化信号识别机制。

  这是科学界首次鉴定到的去甲基化酶活性,引起极大轰动,记录这一发现的文章至今已被引用 1521次。鉴于其突出成绩,蓝斐毕业时获得院长2007特别提名嘉奖。而这项发现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褒扬:哈佛大学的Fred Winston教授说,“这项发现将对基因调控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洛克菲勒大学的表观遗传学泰斗David Allis也在Cell中撰稿,称他们的后继工作“将 LSD1带到新高度”。

  谈及昔日的荣光,蓝斐表现得十分谦虚淡然:“那时我只是刚刚开始博士研究生涯,第一年加入施扬实验室,还处在学徒阶段。然而,有幸能在这样一个重大发现中作为重要参与者,使我受益匪浅。一个体现就是我在项目的立项中更加偏向于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喜欢提出对已有理论有颠覆性的设想,并习惯于做一些有开创性的工作。”

  博士毕业后,蓝斐作为首位核心创始员工,加入并开创美国星座生物制药(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高科技公司,致力于表观遗传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在肿瘤和免疫疾病方面。其后在公司建立去甲基化酶制药平台,在两项即将进入临床的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由于蓝斐与其他创业者的成果,2012年初,该公司与基因泰克公司建立商业合作。

  2012年11月,他辞去在美国的职位,受聘于母校复旦大学。同月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并荣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2)称号。

  说起回国,蓝斐直言:“我没有选择要回来,因为我从来没有选择过留在国外。”

  “我觉得我们缺的是信心,是一种数百年来落后造成的自卑感,不相信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一流的科研和创造,不敢去尝试有挑战性的项目。”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蓝斐这一代青年科学家身上,这种自信已经越来越鲜明。这种自信源自于他们自身不竭的创新能力,也源自于祖国滚滚向前的科技发展潮流。

  “我认为创新是一种信心,一种习惯。”“中国现在的科研发展势头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好的一段时间。”在“表观遗传”这座大厦的建立过程中,很多华人科学家有着十分出色的贡献。“很多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我现在的复旦实验室比哈佛实验室差。”

  在短短的十多年科研生涯中,蓝斐发表了SCI论文27篇,他引超过4000次;主导并参与了4 大类JMJC去甲基化酶家族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在现在已确定的21种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发现过程中,他的研究涉及到其中的16种……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标记的动态调控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并大大完善了该领域对甲基化调控体系的认识。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中的甲基化调控因子在各类疾病(包括肿瘤、炎症以及多类出生缺陷)中存在多种变异。去甲基化酶的发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认识这些变异的致病机理,并大大加快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开发。

  “我回国后的工作设想分两大块,一是基础科研,目标是继续做出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发现这套系统是如何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的环境下来精细调节基因组的功能的。二是转化项目的研发,希望我的实验室中可以孵化处一些有转化价值的研究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以造福病患。”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