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浅谈LVIS支架在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1

2022.2.05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夹层动脉瘤累及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会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2017年12月应用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4例椎动脉PICA起始部夹层动脉瘤和15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结果依据Raymond分级评估,临床结果依据mRS评分评价。对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病变仅累及椎动脉PICA的起始部。②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主干或由PICA起始部远端延伸至基底动脉。③影像学检查证实椎-基底动脉存在内膜瓣、双腔征、血管腔壁内血肿或串珠样改变。④经2位以上副高以上职称神经外科医师及2位神经介入医生阅片后确诊。⑤既往未针对该病灶进行手术治疗。⑥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损害,无法耐受手术者。②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有用药禁忌者。③对造影剂过敏者。④术后拒绝随访者。

 

纳入椎动脉PICA起始部夹层动脉瘤(椎动脉组)14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基底动脉组)15例,其中8例是由椎动脉PICA起始部远端延伸至基底动脉,7例位于基底动脉主干。本组未破裂动脉瘤22例,破裂动脉瘤7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4~71岁,平均(50±11)岁。临床表现:头痛7例,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12例,肢体瘫痪3例,短暂性意识丧失4例,共济失调3例。

 

1.2影像学检查

 

29例病人手术前均行CT、MRI、CTA、DSA及3D-DSA重建,明确诊断。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MRI显示有内膜瓣或双腔征10例,血管腔壁内血肿6例,CTA及DSA示串珠样改变7例。

 

1.3治疗方法

 

病人均在入院3d内明确诊断,并接受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重建治疗。术前3d开始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d和阿司匹林100mg/d,或者手术当天顿服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各300mg。在全麻下手术,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入6F动脉鞘,5F造影管常规行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椎动脉行3D旋转造影并重建,测量夹层动脉瘤大小、载瘤动脉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大小的支架。术中全身肝素化,首次剂量5000U,以后追加1000U/h。多枚LVIS支架植入时,均采用“套叠技术”。

 

在评估PICA以及穿支动脉的情况下,于夹层的破口处尽可能完全栓塞瘤腔。术中、术后控制全血激活凝血时间在250~300s。术后静脉泵入盐酸替罗非班4ml/h,维持至术后24h。所有病人术后维持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至术后6个月,6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d长期口服。

 

1.4疗效评价及随访

 

术后即刻DSA图像,依据Raymond分级将栓塞结果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部分栓塞,其中次全栓塞、部分栓塞统称为不完全栓塞;术中、术后动脉瘤破裂、血栓事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或影像学证实有新发病灶,均记录为并发症。建议所有病人出院后3、6、12、24个月行DSA复查。复查DSA与术后即刻DSA对比,结果分为进展和非进展,进展即复查时瘤腔扩大或有任何新发症状;非进展即复查时瘤腔减小、载瘤动脉重建完好或动脉瘤形态与术后即刻DSA相比无变化。临床评价采用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欠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