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3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336 条与 相关的标准,共 23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张家界莓茶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特指生长于张家界行政区域内,经人工栽培种植的显齿蛇葡萄植物,采摘其幼嫩茎叶或成熟绿叶为原料,采用摊青、杀青、揉捻、析晶、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3.2 感官审评  sensory evaluation 特指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4 审评条件 4.1  环境要求 应符合GB/T 18797的要求。室内清洁、卫生、干燥,自然光线明亮柔和,地板、墙面、无反射光;空气新鲜流通,无异味;室温保持25℃左右。 4.2  审评设备及设施要求 4.2.1  审评台 应符合GB/T 23776的要求。 4.2.2  审评杯碗 要求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 15608中的中性色的要求。大小、厚薄、色泽一致;杯呈圆柱形,高66 mm,外径67 mm,容量150 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 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三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3 mm,宽2.5 mm;碗高56 mm,上口外径95mm,容量240 mL。 4.2.3  样品盘 白色木盘,涂有无气味油漆,外围边长23cm×23cm,高3.3cm。 4.2.4  称量用具 感量0.1g电子天平。 4.2.5  其他器具 其他审评用具如下: a) 计时器:定时钟,精确到秒; b) 吐茶桶:塑料或不锈钢桶,容量不限; c) 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 4.3  审评用水要求 审评用水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同一批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4.4  审评人员要求 审评人员应持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 5 感官审评方法 5.1  取样方法 5.1.1  匀堆取样法 将该批样品拌匀成堆,从各个部位分别取样,取样点不得少于8个。 5.1.2  就件取样法 从每件上、中、下、左、右五个部位各扦取一把小样置于扦样匾(盘),比较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差异明显将该件茶倒出,充分拌匀再取样。 5.1.3  随机取样法 参照 GB/T 8302 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 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 100 g,两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5.2  审评要素 5.2.1  审评因子 按照莓茶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逐项审评。莓茶感官品质特征部分采纳GB/T 14487中感官描述的相关术语进行描述。 5.2.2  审评要素 5.2.2.1  外形 审评莓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5.2.2.2  汤色 审评莓茶汤色的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5.2.2.3  香气 审评莓茶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 5.2.2.4  滋味 审评莓茶滋味的浓淡、甘苦、醇涩、纯异、生津感等。 5.2.2.4  叶底 审评莓茶冲泡后叶渣的嫩度、匀度、色泽。 5.3  审评方法与步骤 5.3.1  外形审评 将缩分后有代表性茶样置于评茶样盘中,按照外形审评要素内容,采用目测、手感等方法翻动莓茶样品,反复比较和察看莓茶的各项外形因子。 5.3.2  内质评价的茶汤制备方法 称取1.0 g莓茶样品于150 mL审评杯中,迅速加入100℃沸水,计时,盖上杯盖闷泡3min后,滤出茶汤,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顺序逐项审评。 5.3.3  内质审评 5.3.3.1  汤色 通过调换审评碗的位置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根据汤色审评要素内容目测审评茶汤。 5.3.3.2  香气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 2s~3s,随即合上杯盖,反复1次~2次;根据香气审评要素内容判断香气的质量。通过热嗅(杯温约75℃)香气纯异,温嗅(杯温约45℃)香型、冷嗅(杯温接近室温)香气持久性综合评价香气品质。 5.3.3.3  滋味 用茶匙取适量茶汤于品茗杯中,吸吮茶汤至口内使其在口腔内循环打转并充分接触舌面,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滋味审评要素内容审评滋味。 5.3.3.4  叶底 将所有叶底取出,观察叶底的嫩度、匀度和色泽。 6 审评结果与判定 6.1  级别判定 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莓茶样品与同类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 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 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内质级别)÷ 2            ………………(1) 6.2  合格判定 6.2.1  评分 以标准样(见表1)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品质要求为依据,按审评要素规定的审评因子,将未知样品对照标准样逐项对比审评,评分按“七档制”方法(见表2)进行。6.2.2  结果计算 评审结果按式(2)计算: Y=A+B+…+H                       ………………(2) 式中: Y      —茶叶审评总得分 A、B…H—表示各审评因子得分 合格与否的结果判定:任何单一因子-3分者判定为不合格,综合各因子总计≤-3分者判定为不合格。 6.3  计分法评定 以标准样对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逐项审评计分,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对每个茶样的每个因子进行打分,得到不同因子分数。 各项因子权重系数分别为:A.外形占25%、B.汤色占10%、C.香气占20%、D.滋味占35%、E.叶底占10%。各项因子采用百分制计分,各项计分为a、b、c、d、e,计分后按照权重计算样品总分X。 X = a×A+ b×B+ c×C+ d×D+ e×E 注:X——总分。     a、b、c、d、e——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百分制计分得分。     A、B、C、D、E——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权重系数。 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照“滋味-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20
实施
2020-12-2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显齿蛇葡萄叶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特指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第16号公告批准的新食品原料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的叶。 3.2 张家界莓茶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特指生长于张家界行政区域内,经人工栽培种植的显齿蛇葡萄植物,采摘其幼嫩茎叶或成熟绿叶为原料,采用摊青、杀青、揉捻、析晶、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4 产品分类 4.1  分类依据 张家界莓茶按加工原料种类、加工工艺及成品品质特征,分为芽尖莓茶、普叶莓茶和颗粒莓茶三大类。 4.2  芽尖莓茶 以4月~9月采摘的长度5cm~12cm、带1芽~3芽和3叶~10叶的幼嫩芽尖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析晶、干燥、分拣、预包装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4.3  普叶莓茶 以8月~11月采摘的植株中部生长定型的嫩绿叶(不带羽状复叶枝梗或极少梗)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析晶、干燥、分拣、预包装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4.4  颗粒莓茶 以9月~11月采摘的植株中部生长定型的绿叶(不带羽状复叶枝梗或极少梗)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做形、析晶、干燥、分拣、预包装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5 品质要求 5.1  基本要求 符合GH/T 1091-2014 的规定 5.2  感官品质 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张家界莓茶感官品质要求 产品类别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 芽尖莓茶 条索紧细卷曲,茎叶相连,匀净,表面披霜,霜色银白或灰白 黄亮 清香,较浓郁 浓厚,甘爽,回甘 茎叶细嫩,色泽嫩绿黄 普叶莓茶 叶多皱缩弯曲,稍带扁条,较匀净,表面暗灰绿色,叶背面密布淡黄白色颗粒状物 黄褐较亮 清香 浓厚,微苦,有回甘 茎叶较嫩,色泽绿黄 颗粒莓茶 叶片折叠、皱褶,尚匀,叶色青褐,叶背面有淡黄白色颗粒状物表面有霜,霜色黄白 深黄明亮 淡清香 甘甜,尚醇 叶片摊开状,较大,尚软,色泽深绿 5.3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张家界莓茶理化指标要求 项目 产品类别  芽尖莓茶 普叶莓茶 颗粒莓茶 水分/(g/100g)                                ≤ 7.5 7.5 7.5 总黄酮(以二氢杨梅素计,g/100g)             ≥ 24.0 20.0 15.0 灰分/(g/100g)                                ≤ 8.0 10.0 10.0 5.4  污染物限量 张家界莓茶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5.5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张家界莓茶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3、NY/T 2140的规定。 5.6  净含量 应符合JJF 1070 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 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5.7  卫生安全 应符合 GB 2762、GB 2763、GB 14881、GH/T 1091、NY/T 2140的相关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感官品质 按照本文件中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6.2  理化指标 6.2.1  水分检验按GB 5009.3规定的方法执行。 6.2.2  灰分检验按GB 5009.4规定的方法进行。 6.2.3  总黄酮检验按本文件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6.3  卫生指标 6.3.1  铅限量检验按GB 5009.12规定的方法进行。 6.3.2  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按GB 2763规定的方法进行。 6.4  净含量 按JJF 1070 规定的方法检验。 7 检验规则 7.1  抽样 7.1.1  抽样以“批”为单位,具有相同类别、等级、包装规格和净含量,品质一致,在同一地点、同一期间内加工包装的产品集合为一批次。 7.1.2  每批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随机抽取样品。抽样基数每批大于或等于10kg,抽样量大于或等于600g,样品分装2个塑料样品袋或样品罐。 7.2  检验 7.2.1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由厂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按本文件规定逐批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出具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总黄酮、净含量。 7.2.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文件第5章要求的全部项目,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a) 产品定型投产时; b) 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d)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要求时。 7.3  判定规则 按本文件第5章要求的项目,除参考指标外的任一项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判为不合格产品。 8 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识 8.1.1  应符合 GB 7718-2011 的规定,产品标签应包含产品名称、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及产品标准代号。 8.1.2  绿色食品莓茶、有机食品莓茶的包装上应有相应的标志,具体标注方法和内容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相关规定。 8.1.3  标识应醒目、清晰、整齐,符合GB/T 191 的规定。 8.1.4  包装件收发货标识应符合GB/T 6388 的规定执行。 8.1.5  外包装箱体上应标有:防潮、防晒、易碎、勿重压、朝上(朝下)等字样或标志。标签内容清晰可见,标签应粘贴牢固 8.1.6  在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后,方可在其包装上印刷张家界莓茶Logo和商标。 8.2  包装 8.2.1  应符合GH/T 1070的要求。同一包装内产品的等级和规格应一致,包装内的产品可视部分应能代表整个包装产品,包装的体积应限制在最低水平。各种包装容器外观平整,封口良好,不应出现复合层分离以及有裂纹的情况。 8.2.2  包装的材料应符合NY/T 1999 中3.1 包装材料 的规定。优先使用可重复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包装的粘合剂和印刷油墨应无毒、无味且不可直接接触产品。包装用纸、纸盒、塑料袋、金属罐的厚度和强度要与所包装产品的大小和重量相适应,陶瓷罐的内壁要光滑,大小合适。应根据张家界莓茶的品质特征,选择密封、避光性好、防潮的包装材料。 8.2.3  产品内包装采用铝箔袋定量包装,包装规格芽尖莓茶5kg/袋,普叶莓茶5kg/袋,颗粒莓茶15kg/袋。产品外包装采用纸箱包装。 8.3  运输和贮存 8.3.1  应符合NY/T 1056的规定。 8.3.2  产品贮存时严禁重物挤压,装箱后置于低温库或阴凉室内保存,离地离墙存放,间距不少于20 cm。库房应有严密的防潮、防尘、防鼠措施。 8.3.3  产品运输时避免强烈振荡、日晒、雨淋、挤压,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有腐蚀性物品同贮同运。 8.4  保质期 在符合本文件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产品保质期为24个月。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20
实施
2020-12-2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张家界莓茶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特指生长于张家界行政区域内,经人工栽培种植的显齿蛇葡萄植物,采摘其幼嫩茎叶或成熟绿叶为原料,采用摊青、杀青、揉捻、析晶、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代用茶饮品。 3.2 冲泡  Brewing 特指使用一定温度的泡茶用水,按照一定的茶水比例,将莓茶浸泡合适的时间,使莓茶中的水溶性物质溶于茶汤的过程。不同的茶类要选择不同的冲泡方法。 3.3 品鉴  Savouring 特指对冲泡莓茶过程中的茶具、温杯、投茶、注水、出汤、分茶等环节以及冲泡好的茶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欣赏、品饮及鉴定的过程,是评价茶叶品质的一种方法。 4 要求 4.1  张家界莓茶品质要求 张家界莓茶按加工原料质量、加工工艺及成品品质特征分为芽尖莓茶、普叶莓茶和颗粒莓茶三大类,其品质应在符合GH/T 1091的基础上,同时符合表1的要求。 4.2  泡茶用水要求 泡茶用水的卫生标准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4.3  茶具要求 4.3.1  通用要求 所用茶具的质量应符合GB 4806.1的规定。 4.3.2  茶具选用 泡茶所用的陶瓷和玻璃应分别符合GB 4806.4和GB 4806.5的规定。 5 冲泡程序及方法 5.1  冲泡程序 备具——烧水——温杯——投茶——注水——出汤——分茶——品饮;其中,注水——出汤——分茶——品饮,可依据莓茶质量情况续水多次。 5.2  冲泡方法 5.2.1  备具 根据品饮人数准备适量的莓茶、茶具、用水,主要有烧水壶、茶盘、陶瓷盖碗或紫砂壶、品茗杯、茶漏、茶托等,泡茶容器的大小以 150ml~200ml为宜。 5.2.2  投茶 根据饮茶人数以及饮茶人的喜好,将 0.5g~2g茶投入洁净的泡茶器具。 5.2.3  注水 将适宜温度的煮沸后的水注入杯中,并根据饮茶人喜好确定适宜的茶水比,具体参数应符合表2的要求。 5.2.4  出汤 将冲泡好的茶汤过滤至品茶器皿中,进行茶水分离,具体冲泡时间和冲泡次数应符合表2的要求。 5.3  品鉴 5.2.1 闻香气 通过闻盖香(用盖碗冲泡)、汤香和叶底香综合品鉴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优质的张家界莓茶的香气清香高长浓郁。 5.2.2 观汤色 茶汤出水后,观察茶汤的颜色和亮度,张家界莓茶汤色以浅黄、清澈明亮为佳。 5.2.3 尝滋味 品茶时,让茶汤充分与口腔接触,细细感受茶汤的浓度、甘鲜度和生津感。张家界莓茶以醇厚、甘爽且生津快为佳。

Zhangjiajie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Brewing and savouring method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20
实施
2020-12-25

本文件规定了城楼寨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加工过程、试验方法、检测规则以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要求。

Chenglouzhai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8
实施
2020-12-31

本文件规定了沂蒙山工夫红茶的分类与分级、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与保质期。

Yimeng Mountain Gongfu black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5
实施
2020-12-29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品分级与实物标准样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Yanxi black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5
实施
2020-12-15

本文件规定了沂蒙山白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分级、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文件适用于以莒南地区茶树的白茶茶青、白茶毛茶、白茶净茶为原料,经鲜叶验收、萎凋、干燥(烘干)、精加工、包装等工序制成的白茶。

Yimeng Mountain White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5
实施
2020-12-29

规定了沂蒙山黄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与保质期。

Yimeng mountain yellow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3
实施
2020-12-16

本文件规定了沂蒙山绿茶的分类与分级、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与保质期。

Yimeng mountain green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13
实施
2020-12-16

本标准规定了华安铁观音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保质期。本标准适用于华安地域范围内以铁观音品种的叶、驻芽、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包揉)、烘干等独特工艺过程制成的初制茶(或称毛茶)和经整形、归类等工艺制成的精制茶(或称成品茶)。

Huaan tieguanyin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2-05
实施
2020-12-10

本文件规定了神农架野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分级与实物标准样、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神农架野茶系列产品。

Shennongjia Wild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26
实施
2020-11-26

本文件规定了神农架野茶加工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鲜叶要求、加工条件、加工工艺、产品包装、贮存和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神农架野茶的加工制作。

Shennongjia Wild Tea Process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26
实施
2020-11-26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品分级与实物标准样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Xinhua Black Tea Congou Black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23
实施
2020-11-23

本文件规定了绿片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工艺和加工装备、基本工艺、工艺参数要求、机械化加工装备、机械化加工流程。  本文件适用于绿片茶的机械化加工。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processing of Lvpian Cha

ICS
67.020
CCS
C153
发布
2020-11-20
实施
2020-12-22

本文件规定了碾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工艺和加工装备、机械化加工流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processing of Nian Cha

ICS
67.020
CCS
C153
发布
2020-11-20
实施
2020-12-22

本文件规定了广西优质六堡茶的分类、等级和实物标准样、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境内生产加工的优质六堡茶。

Guangxi Premium Liupao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18
实施
2020-12-21

本文件规定了广西优质茉莉花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文件适用于以名优绿茶为原料,加工或不加工成级型坯后,经与横县茉莉鲜花窨制(含白兰鲜花打底)而成的优质茉莉花茶。

Guangxi premium jasmine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18
实施
2020-12-21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白茶”分为散状白茶、紧压白茶、紧压金花白茶三类,各类均设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白茶”的原料要求、感官品质要求、理化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要求以及净含量要求。 该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是“寿宁生态硒锌白茶”产品的特色,其中散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感官品质要求基本等同采用GB/T 22291-2017《白茶》(对GB/T 22291-2017《白茶》中部分感官评语进行了修改),花香牡丹感官品质要求根据产品感官审评结果制定;紧压白茶(除紧压花香牡丹外)感官品质要求等同采用GB/T 31751-2015《紧压白茶》;紧压花香牡丹和紧压金花白茶感官品质要求根据产品感官审评结果制定。

Shouning ecological selenium and zinc -white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12
实施
2020-11-12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红茶”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工夫红茶”和“花果香红茶”两类。每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寿宁生态硒锌红茶”各类各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红茶”的原料要求、感官品质要求、理化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要求以及净含量要求。 该标准的理化指标中,水分、总灰分、水浸出物、粉末指标等同采用GB/T13738.2-2017《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硒含量上限等同采用GH/T 1090-2014《富硒茶》;锌含量上限等同采用DB52/T 489-2015《地理标志产品  凤冈锌硒茶》。

Shouning ecological selenium and zinc-black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12
实施
2020-11-12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绿茶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烘青绿茶和炒青(半烘炒)绿茶两类,每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寿宁生态硒锌绿茶各类各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该标准规定了“寿宁生态硒锌绿茶”的原料要求、感官品质要求、理化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要求以及净含量要求。 该标准的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粉末指标等同采用GB/T 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总灰分严于GB/T 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本标准≤7.0,国标≤7.5)。

Shouning ecological selenium and zinc -green tea

ICS
67.140.10
CCS
C153
发布
2020-11-12
实施
2020-11-12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