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电导率的测量原理

2021.11.09
头像

zhaoqisun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电导率的测量原理

引起离子在被测溶液中运动的电场是由与溶液直接接触的二个电极产生的。 此对 测量电极必须由抗化学腐蚀的材料制成。 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材料有钛等。 由二个 电极组成的测量电极被称为尔劳施( Kohlrausch )电极。
电导率的测量需要弄清两方面。 一个是溶液的电导, 另一个是溶液中 1/A 的几何 关系,电导可以通过电流、 电压的测量得到。 这一测量原理在当今直接显示测量 仪表中得到应用。
而 K= L /A 
A——测量电极的有效极板
L——两极板的距离

这一值则被称为电极常数。在电极间存在均匀电场的情况下 , 电极常数可以通过 几何尺寸算出。当两个面积为 1cm2的方形极板,之间相隔 1 cm组成电极时,此 电极的常数 K=1cm-1。如果用此对电极测得电导值 G=1000μS,则被测溶液的电 导率 K=1000μS/ cm。
一般情况下, 电极常形成部分非均匀电场。 此时,电极常数必须用标准溶液进行 确定。标准溶液一般都使用 KCl 溶液这是因为 KCl 的电导率的不同的温度和浓度 情况下非常稳定,准确。 0.1 mol/l 的 KCl 溶液在 25℃时电导率为 12.88mS/CM。 所谓非均匀电场(也称作杂散场,漏泄场)没有常数,而是与离子的种类和浓度 有关。因此,一个纯杂散场电极是最糟糕的电极, 它通过一次校准不能满足宽的 测量范围的需要。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