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面部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 型)病例分析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4 岁。 3 年前无明显诱因两侧鼻唇沟、鼻尖及 鼻背部出现粟粒大半透明丘疹,略高于皮面,散在分布,随 后丘疹缓慢增大,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 出汗时皮损加 重,无汗时减轻甚至无临床症状;夏季加重,冬季减轻。 在 发病初期,患者曾自行将少许皮损弄破,未见明显黏液流 出,皮损结痂脱落后自愈,之后未曾诊治。 近 2 年来皮损增 多明显,双下眼睑亦出现类似皮损,遂于 2017 年 8 月 16 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 皮肤科检查:两侧鼻 唇沟、鼻尖、鼻背部及双下眼睑散在分布半透明半球形 丘疹,呈淡蓝色及肤色,似紧张性水疱,直径 0.1~0.2 cm, 表面光滑发亮,境界清楚(图 1A、B),触之质硬,无破溃 及囊性感。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 均正常。 心电图、胸部 X 射线检查及腹部 B 超均正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 囊肿结构,囊壁由 2 层立方形上皮细胞组成,囊内未 见内容物,未见顶浆分泌(图 1C、D)。 诊断: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 型)。 治疗:建议患者激光治疗或不处理,继续观察,患者因皮损无大碍,选择观察,未治疗。

 1604626834831790.png

2 讨 论

 

小汗腺汗囊瘤又称汗腺囊腺瘤及汗管扩张症,系小汗 腺真皮内导管扩张所致[1]。 本病好发于成人面部,以眶周 和颊部多见,其次为胸部、颈部、腋窝和手掌,甚至外阴[2], 表现为直径约1~6 mm 的圆顶状囊性丘疹, 疱壁紧张,呈 琥珀色、棕色或蓝色,发病年龄为 40~70 岁,男女发病比 例为 1∶8,皮损会在环境变热和运动后加重,在较凉爽的 环境中皮损可自行消退。 根据临床特点将本病分为 2 型: Robinson 型:皮损小而多发,来源于小汗腺的导管;Smith 型:皮损大而单发,来源于小汗腺的分泌部[3]。 本病可能与 Graves 病有关[4],因多汗是 Graves 病的特征性表现,而多 汗在多发性小汗腺汗囊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病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内通常可见单个孤立的 囊腔,囊壁由 2 层立方细胞组成,在某些区域,囊壁也可 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囊内可见无定形淡红色物 质,未见顶浆分泌,囊腔和表皮之间不相通。S-100 蛋白在 Smith 型中呈阳性,而 Robinson 型中呈阴性[5]。 因 S-100 蛋白只存在于汗腺的分泌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汗腺的其 他部位,从而证明了 Robinson 型来源于汗腺的导管部。 本病需与大汗腺汗囊瘤相鉴别。大汗腺汗囊瘤皮损 相对较大,通常为单发,多发于颈部、头部及眼睑,表现 为直径约 3~15 mm 的圆顶状囊性结节, 呈蓝色或蓝黑 色,男女发病比例为 1∶1,发病年龄为 35~75 岁,临床症 状不会随环境改变而变化[5];其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 皮内单房或多房的囊状结构,囊壁衬以 2 层上皮细胞, 外层是扁平有空泡的肌上皮细胞,内层是高柱状细胞, 可见顶浆分泌;有些乳头状突起伸入囊腔内,囊壁细胞 内存在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的抗淀粉酶颗粒。 针对 Robinson 型, 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刺破囊壁将 潴留的汗液挤出, 电灼或 CO2 激光将囊壁破坏防止复 发,局部或系统应用阿托品,局部应用东莨菪碱[5]及局部 注射肉毒毒素[6]。 近年有报道称口服奥昔布宁取得较好 疗效[7]。 而针对 Smith 型的孤立皮损可直接予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