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开颅术后创腔张力性积液病例分析-2

2022.1.2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硬脑膜张力较高且与脑组织皮层粘连紧密,硬脑膜下有血凝块使硬脑膜与脑组织皮层粘连影响脑脊液流通,将硬脑膜向颅底方向翻起,见首次手术皮层造瘘口有黄褐色胶冻样物质形成,创腔内有黄色液体,清除创腔内胶冻样物质及黄色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沿硬膜下间隙分离打通侧裂池及颞叶底面见脑脊液涌出。创腔放置引流管,硬脑膜严密缝合,常规关颅。术后病情逐渐恢复,多次复查头部CT示原创腔无积液(图2E)。

 1584662726846991.png

图2E. 二次术后头部CT,示创腔积液消除

 

2. 讨论

 

开颅术后积液多出现在硬脑膜下及头皮下,创腔内张力性积液少有报道。于金录等2010年报道2例。本文结合文献,考虑创腔内张力性积液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单向活瓣形成。颅脑手术时,为了尽量减小对脑组织的损伤,往往在脑皮层的造瘘口较小,而深部清除大量病变、坏死脑组织或血肿,形成口小腔大的“壶”形创腔。术后脑组织水肿或重力作用原因,使较小的造瘘口与蛛网膜或硬脑膜粘附,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随咳嗽、喷嚏及深呼吸等用力动作通过单向活瓣口流入创腔而不能返流,创腔内脑脊液进入的速度远远大于被吸收速度,因此,脑脊液逐渐积聚形成张力性积液。

 

本文病例2手术皮层造瘘口较小,第二次手术中发现硬脑膜与造瘘口粘连,而形成活瓣结构,影响脑脊液流通。另外,颅内病变位置较深,接近脑室的手术,术中不慎将脑室壁打通一个小口未及时发现,因脑室壁打通范围较小,且周围脑组织清除较少,使脑室壁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随脑搏动由脑室进入创腔,因单向活瓣的存在,无法返流。进入创腔内的脑脊液短时间难以吸收,积液随脑搏动不断增加压力持续升高,形成张力性积液。

 

本文病例1术后早期创腔形成张力性积液,复查CT示积液边界靠近侧脑室壁;第二次手术中探查原创腔,于创腔底部反复观察似有液体流入,考虑脑室与创腔之间可能有一隐藏小活瓣开口,脑脊液随脑搏动时被挤入创腔形成积液所致。

 

②积液流出道堵塞。手术时,皮层造瘘口较小,深部占位性组织清除较多,造成口小腔大的空洞,术后皮层脑组织向内塌陷,造瘘口边缘相结合并与创腔口渗血粘连,堵塞积液流出道;术中造瘘口放置大量明胶海绵或人工生物膜等人工材料,置入的人工材料与脑组织粘连,堵塞积液流出道;创腔渗血易淤积于皮层造瘘口而凝固,从而阻止创腔内液体外流。本文病例1术中见较小的造瘘口血凝块形成,阻滞创腔内积液外流。

 

③引流管的应用。马力和崔洁认为开颅术时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不用引流管能够更好的改善预后:关颅时,脑压不高,脑搏动良好,无脑肿胀及脑膨出;术中彻底止血,无任何渗血;血肿腔清除血肿干净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但是,我们认为,开颅术后创腔多难以立即关闭,即使术中彻底止血且冲洗液清亮,手术创腔仍会余留少量血性脑脊液、冲洗液及渗液。创腔内余留液体对局部脑组织造成损害,使脑组织水肿、坏死、液化,增加创腔内积液。

 

创腔内积液的增加又会加重脑组织水肿、坏死、液化,形成恶性循环。创腔放置引流管可将积聚在创腔内积液及时引流出,打破创腔积液形成的恶性循环,促进创腔早期闭合。

 

④渗透压增加。Lee认为,开颅术后随着创腔渗出液内的血细胞裂解、坏死形成高渗液体。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及血细胞坏死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局部刺激等,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使大量蛋白质及炎症细胞渗出,增加积液的渗透压。创腔内高渗液体与周围脑组织间液形成渗透压梯度,不断将组织液吸收入手术创腔,导致创腔积液增加,直至创腔内液体渗透压与脑组织间液体渗透压达到平衡。

 

结合本文病例的治疗及相关文献分析,我们有如下体会:①手术时,需注意皮层造瘘口在非功能区时尽量开大,避免形成口小腔大的“壶”形结构;②颅内病变位置较深,接近脑室的手术,术中需注意避免将脑室打通小口,导致活瓣结构的形成;③掌握二次手术时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无法解释的意识改变或神经功能废损加重,及时复查CT,创腔积液量大于或接近术前占位病变,中线偏移>10 mm时,需尽早手术探查。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