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包皮疣状黄瘤病例分析

2022.2.2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4 岁。包皮内侧皮疹近10 个月。患 者于10 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包皮内侧数个黄红色米 粒大小新生物,因无自觉症状,一直未予治疗,皮疹 缓慢增大,并相互融合,呈“菜花状”。自行使用莫 匹罗星软膏外用数周,效果不佳。为明确诊断,遂来 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门诊以“尖锐湿疣、鳞癌”收 入院。病程中,无发热等系统症状。患者既往体健, 无基础疾病,无药物过敏史,否认有局部外伤史,否 认冶游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 明显增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内 侧可见约5cm ×2cm ×0. 6cm 大小的外生性赘生物, 表面呈分叶状,呈粉红色,表面尚干燥,无异味( 图 1) 。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 质,血脂( 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均在正常范围。 HPV6、 11、16、18 病毒阴性。HIV、TPPA、RPR 结果 阴性。住院后行包皮环切术。皮损组织病理示: 表 皮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皮突延长至大致同一水 平,真皮乳头内大量泡沫细胞浸润,伴少量淋巴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组织细胞及浆细胞大致呈苔藓样 浸润( 图2 ~ 3) 。诊断: 疣状黄瘤。治疗: 行包皮环 切术,术后随访8 个月未复发。


1645608021188296.jpg

②HE ×25; ③HE ×200 图2 ~3 皮损组织病理 Fig. 2 ~3 Histopathdogy of lesions


2 讨论


疣状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黏膜病变,80% 病例发生于口腔黏膜,其次好发于阴茎、阴囊及女性 外阴,也有发生于耳、前臂、手、足、鼻及骶部的报道。1903 年,Sachs 曾报告了 1 例黄瘤样痣的患者,1971 年,Shafer 报道了 15 例发生于口腔的病例,并将其 命名为疣状黄瘤[1]。Beutler 等[2]近期将发生于外 阴区域的疣状黄瘤命名为 Vegas 黄瘤。本病各年龄 段均可发病,平均病程为数月,最长可达几十年。 Philipsen 等[3]报道50 岁以下的患者中,男女发病比 例为1. 6 ∶ 1;而50 岁以上的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 为0. 8 ∶ 1。本病好发于高加索人种,其次是日本人, 也有少量非裔美国人、亚洲人及南美人种患病的报 道。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呈肤色、红色、淡红色和 棕黄色,皮损通常单发,可呈疣状、息肉样、乳头瘤样 和斑块样,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本病发病的确切机 制目前仍不明确,大部分患者血脂并无异常,Zegarelli 等[4]认为可能是上皮细胞在局部受到某种刺 激后导致上皮细胞变性并促发了局部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损伤角质形成细胞,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脂 质并形成泡沫细胞。Mohsin 等[5]发现损伤的角质 形成细胞释放某些炎症因子,趋化嗜中性粒细胞并 刺激表皮快速增殖。组织病理上,本病的病变有 3 种形态: ①疣状-丘疹型; ②火山口-囊状型; ③平坦 型。其组织病理特点是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伴角化 不全,表皮突伸长,真皮乳头大量的泡沫细胞伴少量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无 Touton 巨细胞; 表皮 突较为一致的伸长变粗,下缘几乎成一条直线,基底 膜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泡沫细胞阳性,提示为 单核巨噬细胞来源[6]。临床上,疣状黄瘤易与鲍温 样丘疹病、尖锐湿疣、Queyrat 红斑、颗粒细胞瘤、巨 大传染性软疣、脂溢性角化、鳞状细胞癌、寻常疣、疣 状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混淆,确诊需要行组织病理 检查。组织病理上,本病易与尖锐湿疣、颗粒细胞 瘤、寻常疣及疣状癌相鉴别。尖锐湿疣及寻常疣的 主要病理特征为棘细胞上层可见典型的挖空细胞, HPV PCR 或原位杂交阳性。颗粒细胞瘤虽然 CD68 也为阳性,但肿瘤细胞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呈多边 形,胞浆嗜酸性,粗颗粒状,与疣状黄瘤位于真皮乳 头内的泡沫细胞较易区别。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根据典型的病理改变,诊 断较为明确,皮损发生于包皮,较为罕见,国内外仅 有30 余例报道。本病临床与尖锐湿疣极为相似,误 诊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故提醒同行发生于外 阴的疣状增生物,在病程相对较长,而性伴侣无类似 病变时,应怀疑有无本病的可能,积极行组织病理学 检查,明确诊断。本病可行手术切除、电灼、冷冻或 CO2 激光治疗,但已报道 2 例行 CO2 激光治疗后的 患者复发; Guo 等[7]外用咪喹莫特成功治愈了一名 2 岁幼童,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治疗新选择。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