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长Q-T间期综合症的复极离散假说

2023.6.19
头像

coco5517

认真做好每一件喜欢的事,把每一件要做的事都变成喜欢并认真去做的事

  该学说认为Q-T间期延长Tdp的发生系由于心肌不同部位的复极不一致所致。

  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可追溯到1940年,那时wigg等在研究室颤的发病原理时提出了不同部位的心肌处于不同复极阶段时易于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并使用了“易损性(Vulnerability)”这一术语来说明。当在心室不同部位给予较强刺激时,激动首先沿着复极后的心肌扩布,而未完全复极的心肌传导延缓或阻滞。当这些未完全复极的心肌最终复极完毕后,激动又折回这些心肌,结果形成多部位的、不稳定的折返通道,产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1963年,Han等发展了这一学说,并提出“不应性离散”的概念,认为不同部位心肌的相对不应期明显不一致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

  根据上述假说,许多学者将复极离散用于探讨长Q-T综合征的发病原理,并认为Q-T间期延长及Tu波可能反映了某些部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明显延迟。有人研究表明,正常心肌的复极离散时间为31~81ms,而长Q-T综合征患者的复极离散时间可达100~270ms,尤其在缓慢心律时,离散时间增加更为明显。

  长Q-T综合征患者的Tdp常发生在心动过缓、长R-R间期之后,也可被R on T所诱发,并可被快速心律所抑制。低血钾症可延长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及增加复极离散时间,某些延长心室肌复极时间的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可诱发长Q-T综合征等,这些都支持复极离散的学说。但是,该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长Q-T综合征的发生。例如,该学说不能解释长Q-T综合征的引发冲动,即中断窦性搏动Tu波而发生折返过程的第1个异位搏动。根据不应性的离散理论,在Tu波时刺激易于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临床实践结果并非如此。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