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葡萄黑痘病菌的研究概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21.6.09
头像

百科网专家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栽培中的常见病害,是由痂囊腔菌(Elsinoë ampelina)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新梢、幼叶、叶柄、幼茎、卷须和幼果等幼嫩组织,造成葡萄新梢和叶片枯死,果实品质变劣,产量下降。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在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降雨多湿度高的地区发病严重。叶片受害,初期为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幼果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色的圆形小斑,后扩大为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且稍凹陷的病斑,形似“鸟眼”状;后期病斑常常硬化、龟裂,果实变小,味酸,失去食用价值。

  294023_202106091149581.jpg

  图1 葡萄黑痘病在葡萄不同幼嫩组织上的发病症状

  英国植物病理学会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近日在线发表题为“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grapevine anthracnose caused by Elsinoë ampelina: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humid grape-growing regions”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在葡萄黑痘病病原生物学、侵染、流行规律、病害管理、致病性和葡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94023_202106091150151.jpg

  作者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葡萄黑痘病菌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葡萄黑痘菌有性型属于子囊菌门,盘菌亚门,座囊菌纲,座囊菌亚纲,多腔菌目,痂囊腔菌科,痂囊腔菌属真菌,无性型为痂圆孢属真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鉴定、诱导产孢、抗病性鉴定、开发抗病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等方面,尽管目前对其病原生物学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黑痘菌有性阶段的侵染机制还不清楚;另外,葡萄对黑痘病菌的抗病机制和黑痘病菌与葡萄的互作分子机制也不清楚。随着葡萄黑痘病菌基因组的测序,全面鉴定和挖掘其致病因子并揭示其致病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葡萄-黑痘病菌的互作机制,为葡萄黑痘病病害防控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94023_202106091150271.jpg

  图2 葡萄黑痘病侵染循环

  该综述是课题组前期完成葡萄黑痘病诱导产孢(Li et al. 2018, J. Phytopathol)、侵染观察(Li et al. 2019, Eur. J. Plant. Pathol.)、黑痘菌基因组测序(Li et al. 2020, MPMI)和致病性分析(Li et al. 2021, MPMI)等工作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总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李智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王西平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巴西圣保罗大学的Ricardo Feliciano dos Santos博士参与了该项工作。研究项目主要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植物微生物最前线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