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伊布替尼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病例分析-2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2讨论

 

BTK在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伊布替尼作为强效的BTK抑制剂,可与BTK活性位点上的半胱氨酸残基(Cys-481)选择性地共价结合,也可通过抑制Tyr-223的自身磷酸化抑制BTK的完全活化,进而抑制BCR信号通路的激活〔1〕,有效阻止肿瘤从B细胞迁移至适宜肿瘤生长的淋巴组织,减少B细胞恶性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伊布替尼先后获美国FAD批准应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如复发或难治性MCL、经治CLL/SLL〔2〕、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macroglobulinaemia,WM)以及经治复发/难治性MZL等,并获批用于一线治疗CLL。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治疗的CLL/SLL患者,单药伊布替尼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75%的患者PFS长达2年,治疗6个月病情未见恶化的患者占比为88%,83%的染色体17p13.1缺失患者病情维持稳定;总有效率为43%,总生存率达90%〔3〕。对初治、难治复发CLL患者予以伊布替尼单药治疗,总有效率达89%,其中完全缓解率在两者中分别达29%、10%;5年PFS率分别为92%、44%;难治复发患者中位PFS为51个月,其中del(11q)、del(17p)和无IGHV,中位PFS分别为51、26和43个月〔4〕。在难治复发MCL中,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总有效率达68%,中位PFS为13.9个月;中位起效时间为1.9个月,完全缓解时间为5.5个月,意味着延长服药时间可增加药物反应;在中位2年的随访中,31%无进展生存,47%患者仍然生存〔5〕。另一项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性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在20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复发难治MCL患者中位PFS为14.6个月,总有效率为71.9%,完全缓解率为18.7%,6.5%的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治疗〔6〕。对31例利妥昔单抗耐药的难治复发WM患者予以伊布替尼,18个月总有效率达90%,中位首次应答时间为1个月,18个月PFS率达86%,总生存率达97%;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仅2例患者不能耐受〔7〕。在一项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MZL的Ⅱ期临床研究中,进行了中位19.4个月的随访,患者总有效率达48%,完全缓解率为3%,中位PFS为14.2个月〔8〕。目前仍有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评估伊布替尼对其他肿瘤适应证的拓展治疗作用,研究发现伊布替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9〕、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等的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潜力。伊布替尼治疗中位年龄63岁的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活化B细胞样(activeB-cell-like,ABC)亚型总有效率为40%,完全缓解率为8%,部分缓解率为32%,平均PFS为5.5个月。Wilson等〔10〕发现伊布替尼单药治疗DLBCL的总有效率在ABC和生发中心(ger-minalcenterB-cell-like,GCB)组分别为37%和5%,ABC组中存在BCR突变的患者总有效率达55.5%,BCR突变和MYD88突变同时存在的患者总有效率达80%,在无BCR突变的ABC组中,总有效率为31%。对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3例),伊布替尼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7%(10/13),其中5例获得完全缓解〔11〕。在复发难治性FL中,单药伊布替尼治疗的总有效率达55%,中位PFS为13.4个月。Bartlett等〔12〕的Ⅱ期临床研究中,总有效率为37.5%,完全缓解率达12.5%,中位PFS为14个月,2年PFS率达20.4%。对复发难治的MM患者,予以伊布替尼840mg/d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临床获益率最高,达28%,中位PFS达4.6个月〔13〕。此外,伊布替尼在伴MYD88L265P突变的复发难治的Bing-Neel综合征患者中疗效显著〔14〕;1例未检测到MYD88L265P突变的Bing-Neel综合征患者,采取伊布替尼一线治疗亦取得明显疗效〔15〕。

 

目前国内尚无大宗临床数据报道伊布替尼用于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科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3例患者均为难治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在接受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多次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甚至CAR-T等规范化治疗后,原发病仍未获得有效缓解;而应用伊布替尼,目前短期内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显,仍需大量、长期的临床数据来进一步验证;还有些潜在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包括耐药、药物作用的持久性等。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