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及鼻腭囊肿揭盖造袋术病例分析

2022.2.1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2年前出现持续性双侧鼻塞,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诊于我科,鼻内镜检查见鼻中隔明显向左侧偏曲,鼻中隔左侧有棘突,接近左侧下鼻甲。右侧鼻底近鼻阈处局限性隆起,累及鼻中隔右侧下部,并与右侧下鼻甲前端接近,右侧鼻阈明显变小。隆起处鼻底黏膜表面光滑,触之质软有弹性(图1A)。对应位置的口腔硬腭面黏膜平整。鼻窦CT显示:上颌窦向腭突方向明显气化,超过了鼻底宽度一半以上,属于上颌窦向腭突气化分型的III度气化。上颌骨鼻嵴处低密度影,考虑为囊肿,边界清晰,呈膨胀性生长,大小为16 mm×11 mm×14 mm,与切牙孔连续,囊肿主体偏向右侧,累及鼻中隔前下部,囊肿右上壁部分骨质压迫吸收(图1B)。遂于2017-05-02以“鼻腭囊肿,鼻中隔偏曲”收入院。


1644827373846857.png

图1  A 鼻内镜下,囊肿向右侧鼻底鼻中隔一侧隆起(→);B鼻窦CT冠状位,鼻腭囊肿(★)压迫使得鼻底区骨质吸收(→);C术中70°镜下,囊肿的揭盖后的造袋口(★),吸除囊液的囊腔,囊壁黏膜光滑(→);D术后1个月复查,造袋口上皮化良好(→)。IT下鼻甲,NS鼻中隔


2017-05-04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加鼻腭囊肿揭盖造袋术。手术先常规左侧切口,行三线减张法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在完成鼻中隔偏曲矫正后,继续分离开右侧鼻中隔黏骨膜,越过囊肿上部到达鼻底囊肿隆起处的外侧。鼻内镜下可见囊肿右上部部分骨质缺损,缺损处可见囊壁并有囊性感。用黏膜刀、黏膜钳、反张钳及咬骨钳扩大囊肿右上骨质,使得骨性囊腔的造口大小达到囊肿直径左右。之后切开囊肿,去除囊壁上部,吸净黄色囊液,然后在鼻内镜下切除鼻中隔黏骨膜,范围同骨性囊肿口,大小约1.2 cm×1.5 cm,完成揭盖造袋术(图1C),囊肿内填塞凡士林纱条。术后第2天抽出纱条。术后1个月复查,右侧鼻阈较前明显变宽,患者鼻塞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见囊肿处造瘘口黏膜上皮化良好但略有缩小。囊腔清洁,引流通畅(图1D)。


讨论 


鼻腭囊肿是发生于鼻底硬腭处,不断生长的非肿瘤疾病,1914年由Meyer首次报道。其发病率低,只占上颌骨囊肿的1%。其中男性好发,男女发病比例约3∶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60岁,有报道发病年龄为8岁的儿童。囊肿大小不等,平均直径约1.5 cm。早期多无症状,随囊肿增大,囊肿可突起于鼻腔底或硬腭前段,也可突向口内,患者可出现鼻堵、鼻部麻胀感、瘙痒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查体和CT检查,有时鼻腭囊肿需要与牙源性的根尖囊肿鉴别。在CT上,鼻腭囊肿的CT表现为多位于中线位置,有硬化的骨性边缘,根尖可以移位但是未突入到囊内,而根尖囊肿的根牙尖会突入囊肿内而不是被推移。此外,如果囊肿合并感染等也会为诊断带来困难。


目前治疗方式以手术完全切除囊肿为主,手术进路有上唇内进路、唇内和鼻腔进路等,手术创伤较大,常需要于唇龈沟或者鼻腔建立充分有效的负压引流。此外因为切口暴露局限,在囊肿本身不可能全部切除的情况下,切口闭合后病变容易复发,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30%。如果囊肿向鼻腔方向扩展,接近与一侧鼻底时,就为鼻内镜经鼻途径提供了可能,有学者报道鼻内镜下造袋术治疗鼻腭囊肿有效的病例,且术后恢复期短。


由于本例患者囊肿突向鼻底,使得右侧鼻底隆起,鼻腔缩小,同时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使得患者鼻阻塞症状明显。因此本例选择在一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的同时,再对囊肿主体所在鼻腔鼻底部及鼻中隔的囊壁外围骨质部分去除,起到了治疗囊肿的同时拓宽鼻腔的作用,较单纯的囊肿切除或引流更有利于恢复或重建鼻通气功能。经过建立的囊肿鼻腔引流,避免经口腔引流的反复冲洗的治疗过程,患者引流口主体向后,分泌物引流通畅,减少了囊肿复发的可能。


最后,这一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术后第2天鼻腔填塞物取出后便可出院,减少了住院时间。同时术后宽大的造口在术后复查时经鼻途径非常方面,患者也无明显不适,因此这一手术策略值得推广。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