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病例分析

2022.2.2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5 岁。 因右臀部、右大腿内侧斑块3 年就 诊。患者 3 年前右臀部、右大腿内侧各出现一红褐色斑 块,无明显自觉症状,因皮疹逐渐增大,遂于 2016 年 5 月于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 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 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 大,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臀部、右大腿 内侧分别见一约1 cm×2 cm、1 cm×1.5 cm 的红褐色斑 块,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无明显鳞屑(图 1A、 B)。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分别取两处皮损行组织病理 检查均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内 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团块,肿瘤细胞较鳞状细胞小,大 小较均一,呈卵圆形或立方形,部分细胞核呈空泡状并 可见小核仁,细胞无异形性; 肿瘤细胞团块内可见衬 以嗜酸性小皮缘的汗腺导管腔, 部分管腔内有嗜酸性 分泌物。 真皮少许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图 2A~C)。 诊断: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治疗:手术切除。


1645411234767692.jpg

右臀部(A)、右大腿内侧(B)分别见一红褐色斑块,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无明显鳞屑 图 1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患者右臀部和右大腿内侧皮损


1645411234617585.jpg


2 讨 论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表皮内肿 瘤。 本病起源于末端汗管[1],多见于老年人。 好发于下 肢、躯干[2],也可发生于胸部、面部等其他部位。 皮损多 表现为角化性红斑或褐色斑块。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和小汗腺汗孔瘤、 真皮导管 瘤、小汗腺腺瘤都属于良性小汗腺导管瘤[3]。 可以根据 肿瘤位置进行区分, 如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局限于表 皮;小汗腺汗孔瘤发生于表皮,向下延伸进入真皮;真 皮导管瘤位于真皮中下部分。 但因其细胞起源相似, 容易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有时可以在一个特殊皮损 中见到两个或更多亚型共存的现象。 在组织病理上,单纯性汗腺棘皮瘤表现为表皮内 境界清楚的肿瘤团块, 肿瘤细胞类似汗孔瘤细胞,体 积较鳞状细胞小,大小较均一,呈卵圆形或立方形,有 细胞间桥,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细胞无异形性。 胞 质中含有糖原,符合小汗腺分化的特点。 肿瘤团块内 多数可以见到衬以嗜酸性小皮缘的导管腔和 (或)胞 质内空腔。 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仅有提示意义,肿 瘤细胞有时表达上皮膜抗原(EMA),但通常不表达癌 胚抗原(CEA)[1,4]。 本例患者的的皮损组织病理可见衬 以嗜酸性小皮缘的汗腺导管腔及腔内嗜酸性分泌物等结构,诊断明确,因此未加做免疫组化检查。 鉴别诊断方面,在病理上,单纯性汗腺棘皮瘤需要 与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和鲍恩病鉴别。 克隆型脂溢性 角化病由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形成巢状或鳞状涡,细 胞具有角化的潜能,可形成角囊肿,缺乏衬以嗜酸性小 皮缘的导管腔;黑素较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多。鲍恩病很少表现为表皮内巢状改变;细胞有非典型性,可见角 化不良;也无明显的导管分化。 肿瘤团块内的衬以嗜 酸性小皮缘的导管腔是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区别于克 隆型脂溢性角化病和鲍恩病的比较特征性的表现[5]。 虽然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仅有提示意义,但新的标 记蛋白基膜聚糖蛋白(lumican)的发现也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 Takayama 等[6]发现 28 例单纯 性汗腺棘皮瘤患者中有 22 例肿瘤细胞表达基膜聚糖 蛋白, 而他们在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却几乎没 发现基膜聚糖蛋白的表达, 他们因此提出基膜聚糖蛋 白是鉴别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和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 重要标记蛋白。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是良性肿瘤,但亦有恶变风险, 日本学者发现 70 例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患者中有7 例 发生恶变[7],因此一旦确诊本病,建议尽早手术切除病灶。


参考文献略。


来源:刘 晨,房思宁,郑利雄等,单纯性汗腺棘皮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8,47 (4):223-225 。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