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脑梗死...

2022.2.2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病例报告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S)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8.4%~23.0%,患者血液因持续处于高凝状态,可导致血栓形成,其中脑血栓是其最严重并发症。目前,此类病例在国内外罕有报道。2014年11月25日我院收治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后并发OHSS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3岁,因双侧输卵管狭窄就诊于我院接受IVF-ET治疗,给予“曲唑片、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注射用绒促性素、重组人绒促性素注射液”等药物促排卵治疗10d,成功诱导20个成熟卵母细胞,并成功转移3个胚胎于患者体内,术后1d患者突感下腹胀痛,于2014年11月25日就诊于我院。入院诊断:①IVF-ET术;②OHSS。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妇检:子宫增大如孕40d,有漂浮感,双附件区可触及拳头大小包块。B超示左、右侧腹腔及盆腔内分别探及无回声区域,双侧卵巢增大。行腹腔穿刺术,抽出茶色液体3000ml,随即给予扩容、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治疗。11月26日突发意识障碍、失语、右侧偏瘫,遂立即给予CRRT、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患者病情仍持续恶化。查头颅MRI:左侧额颞顶叶多发大面积脑梗死(图1A和图1B)。CT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管腔闭塞(图1C)。全脑血管造影(DSA):左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图1D),手术过程中行溶栓治疗失败,随即给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图1  影像学所示注:A:MRI-ADC示左侧额颞顶叶低信号;B:MRI-FLAIR示左侧额颞顶叶明显高信号;C: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管腔未见显影(红色箭头);D: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管腔未见显影。

 

2014年11月28日患者进入深昏迷状态,脑干反射基本全消失,无自主呼吸。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右侧大脑中脉阻力指数较高、左侧大脑中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遂放弃行坏死脑组织清除、减压手术。脑电图(EEG):双侧大脑半球可见极不规则的低电压慢活动,提示脑功能丧失。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示:双侧N9存在,双侧N13、P14、N18、N20、P25消失,符合脑死亡改变。鉴于患者持续不可逆深昏迷,脑干反射全无,自主呼吸停止,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结合复查EEG呈静息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结果,符合脑死亡确认标准。结合临床标准+确认标准最终诊断患者脑死亡成立。

 

2.讨论

 

脑血管栓塞是目前为止IVF-ET后罕见严重并发症。研究发现75%是静脉源性,25%是动脉源性。目前对于IVF-ET后血栓形成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已知IVF-ET多采用激素诱导排卵法,因此考虑与促排卵药物应用可能有关。IVF-ET过程中超生理剂量雌激素产生,导致凝功能改变,且与凝血酶产生和纤维素形成增加有关,而与纤维蛋白溶解减少、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改变无关。推测应用较低剂量激素长程控制诱导排卵可能会降低血管栓塞事件,但具体剂量仍缺乏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数研究证实IVF-ET后并发OHSS,发生率为8.4%~23%,其中2/3诱导排卵相关栓塞事件与其相关。

 

研究发现,大多数OHSS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约16.6mmHg,影响器官功能,如肝脏灌注不足致合成能力下降,尤其是抗凝血因子首先消耗殆尽。另外,OHSS患者均有第三间隙液体累积,考虑与VEGF表达有关。推测OHSS可能是诱发IVF-ET后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然而,并不是所有血管栓塞性疾病都与OHSS相关,也并不是所有的OHSS患者都发生栓塞。

 

研究报道,IVF-ET后增加血栓形成的一些潜在因素发生了变化,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缺乏和FⅤ突变等。Kodama等证实促排卵药物可使凝血-抗凝血Ⅲ复合物、抗纤维蛋白溶酶复合物、血小板、D-二聚体浓度升高。EliWesterlund等发现IVF-ET患者血清FⅧ、纤维蛋白原、VWF水平显著增加。提示预防这些潜在因素或许能够降低IVF-ET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这也为预防恶性栓塞事件提供新的契机。

 

总之,对于IVF-ET后并发血管栓塞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大多研究证实其可能与IVF-ET后并发OHSS及相关细胞因子、体内凝血系统、激素水平变化相关。因此,能够早期预防相关因素可能是降低血栓相关事件的关键。目前仍需要各学科专家密切配合,早期诊断,最小化血栓事件潜在致命性结局。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