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科学与中国”20周年科普活动

2022.5.26

20225251333172122.jpg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向徐义刚院士赠送纪念品。林李生 摄

20225251332145259.jpg

    学生代表向徐义刚院士献花。朱汉斌 摄

    5月24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科普活动、“科普进校园 湾区百校行”科普讲坛以及“走进科技,你我同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第41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170期“华附讲坛”活动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应邀作题为《核冬天、超级火山与宜居地球》的科普报告,并勉励华附学子:热爱科学,关爱地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副校长吴青,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科技合作处、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管理部门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相关职能部门老师,以及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报告会。姚训琪代表学校向徐义刚赠送纪念品。

    “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美的熏陶;校园有了体育,就有了生命的激情;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沉淀的底蕴;校园有了科技,就有了创新的活力。”姚训琪表示,科技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生创新魅力展现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昭示着一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姚训琪在致辞中从活动特色、发展历程、育人意义等方面介绍学校科技文化节举办的总体情况,并勉励华附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创新、努力拼搏,为祖国未来科学研究事业贡献青春力量。他表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技文化节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有42个年头。

    徐义刚用科学、生动的语言,“从核冬天说起,火山冬天的证据,超级火山与宜居地球,火山灾害、资源与预警”四个方面深入浅出介绍了超级火山的特征、成因,及其与宜居地球之间的关系。报告紧扣时政和近期自然大事件,深入浅出、故事性强,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风采。

    徐义刚从当前热点冲突事件中的核威胁引出“核冬天”假说,通过“火山冬天”现象的事实证据进行模拟与类比推理,进而分析超级火山的特征、成因与宜居地球的关系。徐义刚院士的讲座深入浅出、互动性强,极具感染力,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火山是探索地球深部的窗口,是联系地球内部与表层系统的纽带,是探索宜居地球环境条件的重要切入点。”徐义刚指出,火山冬天为核冬天假说提供了证据。火山穿越了地球的不同层圈,在宜居地球的形成、演化中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呼吁大家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家园。

    据了解,徐义刚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和深地科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在克拉通破坏、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东亚大地幔楔等方向取得创新认识;以第一完成人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入选2020年全球2%顶级科学家榜单和中国Top200榜单。

    报告中,徐义刚不时与同学们互动,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与想象,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冰岛不在俯冲带,为什么有火山喷发?为什么冰岛的洋中脊露出海面?……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火山数据测量、火山监测预警等问题,充分展现出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科普进校园 湾区百校行”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联合举办,致力于宣传科学家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