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诺华重组第4步:把从裁员省下的钱,分出3亿美元搞基建

2022.9.14
头像

南州

分析测试行业的搬山工

  诺华的重组计划进行的如火如荼。

  2022年9月12日,诺华宣布投资3亿美元,准备聚焦下一代生物疗法,创建一个集成式的科学空间,以加强其生物制剂的早期技术开发能力。

  根据诺华官网公布的公告显示, 这3亿美元里的大头将分别用于投资其在瑞士、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的现有工厂,具体包括:

  1、给瑞士巴塞尔的诺华园区投资1亿美元,建立一个生物制剂中心,以补强现有的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

  2、在斯洛文尼亚门格什地区的生物园区投资1.1亿美元,为那里药物开发提升配套的临床生产能力(非cGMP和cGMP)和技术开发能力;

  3、投资6000万美元扩建奥地利的Schaftenau园区,增强其与周围的协同效应。

  不交易、不加人,光是建设园区及配套设施的“场地费”就花了2.7亿美元,直接把钱砸在了“基建”上。

  这也成为诺华公布重组计划以来的第4项战略操作。

  距离公布重组计划仅半年的时间,诺华就已经完成数项大变动,其中包含了部门重构、大型裁员、剥离子公司等复杂决议,执行力之强,甚至有点不像一个体量巨大的跨国药企,表现了极为强烈的转型意愿。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诺华的重组之路。

  1 部门重构

  计划的第一步是部门重构。将原来分离的诺华肿瘤和诺华制药两个业务单元合并成创新药部门。

  诺华的制药业务原本就是一个部门,2015年诺华与葛兰素史克完成了一项资产置换的交易,收购了其麾下肿瘤科相关产品后,于2016年拆分成肿瘤和制药两个部门。当时看着像一盘大棋,但时隔6年后再看,这次拆分无疑是谈不上成功的。

  尽管在诺华2021年的业绩报告里,肿瘤业务占据了30%的营收,销售额达到154亿美元。但当我们细看产品销售额的时候会发现,在诺华销售额排名前10的药物里,只有3款肿瘤产品。销量前5的产品里,只有1款肿瘤药,另外有2款是自免性疾病的产品,1款心血管病产品和1款眼科药物。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家全球排名前5的跨国药企,诺华的产品竟然常年缺位「全球年度10大畅销药榜」,这意味着诺华缺少一款绝对核心的头部产品。

  在药企的研发竞赛里,上市药物的数量固然重要,但从来不是最关键的指标,真正能改变格局的是那些重磅炸弹,乃至超级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

  因此,分久必合也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除了将肿瘤与制药两个单元合并之外,诺华还将企业战略、研发组合战略和业务发展这三个部门合并为一个统一负责战略与增长的部门,并将业务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美国市场与其他国际市场,分别委任总裁。

  身为瑞士制药巨头,把美国市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坚定“出海战略”了。

  2 人员优化

  计划的第二步是人员优化——简称“裁员”。

  部门合并后,会冗余出大量的岗位,如法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重组计划公布之际也直接点出,要进行自下而上的裁员。

  裁员的数量于2022年6月底公布——计划在3年的时间里裁撤8千人,其中瑞士总部大约要裁掉1400人,在8月下旬公布的裁员计划里进一步明确了这1400人的组成——一半约为管理岗。

  此外,裁员的重点将在销售,以及围绕销售搭建的运营、IT、采购等岗位,而在巴塞尔的5000名研发岗则纹丝不动。

  将这两个信息放在一起看,可以读出诺华的态度。

  保留了研发岗,意味着诺华将毫无保留的投入到新药研发的工作上。这贯彻了诺华CEO Vas Narasimhan博士的发展逻辑。Vas Narasimhan博士在大型并购、交易上的欲望一直不强烈,虽然与百济神州就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签订了巨额的引进协议,但长久以来,仍只专注于20亿美元以下的潜在交易,与另一个跨国巨头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在Vas Narasimhan博士看来,自研才是第一生产力。

banquan29.jpeg

Vas Narasimhan博士(图片来源:诺华官网)

  而被裁掉的那些以营销岗为主的员工,至少在瑞士总部,一半是管理层,说明诺华希望将有经验的一线骨干留下,让余下的管理者可以负责更多的人数。

  这样一方面可以将销售成本降低,据报道,诺华整体的药品销售成本占到了30%的比例,同为瑞士巨头的罗氏只有20%左右。通过缩减不必要的开支,让更多的营销费用交给业务精英去花,是降低销售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这样的人员调整意味着结构更加优化,业务更加聚焦。那么如何聚焦?从重组计划的第三步可以看出。

  3 剥离山德士

  计划的第三步是剥离子公司山德士。

  是否剥离山德士,一直是诺华发展策略的核心争议之一。在主流观点看来,高增长的创新药才是未来,因此无论是辉瑞剥离仿制药业务成立晖致,还是默沙东剥离过ZL期药业务让欧加隆再现,都在以各自的方法实现该战略。

  一直影响山德士命运的,或许只是它的体量,作为全球第二大仿制药企,山德士近百亿美元的营收足够让5个中型药企活的很好,在前路未暗之时,剥离这样的cash cow要承担巨大的阻力。

  2017年,山德士的营业额开始下降,负增长的势头逐渐增加,无论增加管线还是转型生物药都挽救不了颓势。受疫情影响,2021年山德士在美国的销售额再次大幅下降,远不及预期。

  太阳眼见要落山,剥离计划正式提上日程,重组计划公布之际,山德士的命运也为众人关注。

  2022年8月25日,诺华宣布,计划100%剥离其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部门Sandoz(山德士)为一家新上市的独立运营公司,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拆分进程。

  此时,距离重组计划公布仅过了143天,不到半年。

  4 聚焦生物药

  计划的第4步不甚明显,但对于诺华的未来至关重要,即此次3亿美元的投资。

  剥离仿制药、成立创新药集团、收缩市场聚焦研发,研发的方向则被定在了生物药领域。

  尽管生物科技已成为新药研发的大势,但从健康领域看,小分子药物方便、便宜的属性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诺华2021销售额TOP10的药品里过半是小分子药,全球最畅销药物TOP20里小分子药也稳占一席之地,小分子药物的市场份额尽管在缩小,但市场体量却仍在增加。

  因此,小分子药物并非没有未来,在肉眼可见的时间里也不可能被淘汰,只是不太容易成为下一代重磅炸弹的第一选择。

  这样就不难理解诺华的决定,毕竟他们缺的就是超级重磅炸弹,裁员省下的10亿美元,先划3亿出来给生物科技园区搞搞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并非完全投入在生物医药的临床前开发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投在了生物制剂,这或许与其曾经受到过生产困扰有关。2020年底,诺华PCSK9抑制剂在美国的BLA申请收到了FDA的完整回复函,与其意大利的CDMO合作伙伴有关。

  诺华GDD技术研究部生物制剂全球主管Jonathan Novak表示:“生物制剂的开发学科越来越复杂,但我们乐于直面它的挑战。”

  5 结语

  回顾诺华近半年来的操作,不得不再次感慨其强大的转型意志与执行力,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把大象关冰箱里,拢共分几步”。

  不管重组计划的成果如何,至少他们做到了把高管拧成一股绳。只有这样的凝聚力才能使其从曾经最中庸的跨国药企,成为改革的先锋。

  另一个角度来看,诺华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未来规划最清晰的跨国大药企之一,甚至已经能窥得他终极形态的一角。

  恰好,现在的中国药企正在向国际化之路大踏步前进,也或多或少处于一种迷茫期,如百年前的争议一样,是“君主立宪”还是“总统制”?是姓“资”还是姓“社”?

  怎样的模式才是biotech和pharma的最终归宿?

  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诺华正是一个借鉴的对象。

  参考资料:

药时代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