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分析测试百科网 > 行业资讯 > 微信文章

AutoChrom在天然提取物的方法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ACDLabs CN
2022.9.07

作者 ACD

TA的动态

背景介绍

SAC-101为天然提取物,需开发纯度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因天然提取产物中杂质含量较多,且批间差异较大,纯度方法开发难度大。故在方法开发中多次采用ACD Labs软件辅助进行方法开发。

梯度实验设计的应用

在方法开发过程中遇到关注杂质之间无法分离,且多次优化流动相pH和梯度均无法达到分离,故设计梯度实验设计,查看梯度条件是否对分离具有选择性。

01

梯度实验设计

02

采集数据分析

03

构建数学模型和知识点

经过大量模拟和条件选择,证明在该色谱柱和流动相下,存在关注杂质无法实现分离,下一步应更换其他条件参数,如色谱柱和有机相种类。

色谱柱筛选

色谱柱对比:选择中谱红PR-C18(4.6*150mm,3μm)、菲罗门Titank C18(4.6*100mm,3μm)、岛津HD-C18(4.6*250mm,5μm)、中谱红ODS(4.6*150mm,3μm)进行对比。

对比上图,中谱红ODS色谱柱对关注杂质分离较好。

有机相种类对比

甲醇对未知杂质的分离选择性较好。

中谱红ODS色谱柱分离较好、主峰前杂质在乙腈中分离较好,主峰后杂质在甲醇中分离较好,故设计有机相种类和梯度程序两因素实验。

梯度及有机相种类两因素实验设计

通过色谱柱筛选、流动相pH对比、梯度调整、有机相比例调整,发现对于SAC-102方法的开发,色谱柱较为局限,中谱红ODS-H柱选择性较好,流动相pH会影响部分杂质峰形,对比酸性、中性、碱性流动相,流动相pH固定为pH2.3磷酸盐缓冲液较好。梯度程序和有机相种类对关注杂质的分离存在显著影响,故进行梯度程序和有机相种类两因素实验辅助开发。

有机相种类的选择和决策:尝试甲醇、乙腈、四氢呋喃,四氢呋喃会导致杂质峰个数较少,故选择甲醇、乙腈进行因素考察。并根据洗脱差异和选择性,分别设置甲醇:乙腈=1:1、甲醇:乙腈=7:3、甲醇:乙腈=1:4进行对比

梯度程序的选择和决策:SAG-102中考察杂质众多,改变梯度变化的速率进行建模,分别选择40、50、60分钟的梯度变化。

01

实验设计

设计流动相pH及梯度程序的两因素实验,共9个实验,设计见下。

02

两因素数据人工分析

梯度的影响:同一流动相体系下,有机相选择甲-乙腈=70:30,不同梯度程序,各组分均为规则样品,出峰顺序一致,但分离情况基本一致,显示梯度能够改变k但对选择性α的贡献小。

有机相种类的影响:同一梯度程序,不同有机相比例,部分组分k和出峰顺序发上较大变化,如主峰附近等,有机相种类对保留因子k和选择性α存在贡献。

03

构建模型

根据上述条件所采集的数据于ACD/AutoChrom 上进行建模,将以上条件下的进样结果数据导入ACD建模,经过多次尝试,发现采用单独的有机相比例即纯甲醇/纯乙腈作为流动相B,SAC-102中各杂质均无法分离,其中甲醇在前30min分离较好;乙腈在30min后保留较强的杂质中,利用其较好的洗脱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分离。因此计划采用两个有机相段,梯度前段使用高甲醇比例保证关注杂质的分离,梯度后段使用高乙腈,加速高疏水杂质的洗脱与分离。

下图为有机相甲醇比例较高时前30min分离较好:

下图为有机相比例中乙腈比例较高时色谱图后段分离较好:

参考上述ACD辅助建模结果,并将有机相比例进行换算,待尝试的方法条件为:

04

模型方法重现确认

设置方法参数进行重现:

尝试方法重现图

采用模型优化方法,主要关注杂质均能与相邻杂质得到基线分离,ACD模型提供了耐用性和分离较好的条件,仅主峰与相邻小杂质峰未分离,考虑到天然产物批间差异较大,其他批主峰相邻处杂质未必检出,故先用该方法进行检测。

随着研究的进行,后期样品厂家和批号发生变化,导致杂质谱发生显著变化,前期方法不适用。新增的杂质峰形较差。

梯度实验设计的应用

SAC-102样品发生变化。导致杂质谱发生变化,故需对方法重新进行评估,因为更改后样品杂质个数减小,故根据前期结果可回到单有机相种类(甲醇)进行开发,采用单梯度进行,并优化了新增杂质的峰形。最后采用优化中已尝试的4个梯度程序进行梯度建模辅助开发。

梯度建模图

方法重现图

方法条件重现了预测图谱,且筛选的方法条件耐用性较好,进行流动相比例、流速、pH等耐用性实验和不同仪器的重现性试验,方法均符合分离要求,有较好的耐用范围。

总结分析

天然产物提取物,因杂质较多,批间差异大,存在多个同分异构体,方法开发难度大,耗时久。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是:

(1)两个组分之间无法完全分离,更换多个条件均无法分离,甚至在分离度0.9的基础上,尝试多个条件优化,耗费大量时间,均无法实现完全分离;

(2)存在杂质较多,前后不同出峰时间段的杂质分离无法兼顾情况;

(3)也包括采用一批样品实现了分离,但更换厂家和批号后,杂质谱发生变化,各组分又存在分离问题,需再次进行开发。真是由衷感叹,天然产物的分离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但在方法开发中多次使用ACD进行不同的因素实验设计,让我们对方法的各个因素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且用少量的实验构建模型,快速的评估了考察因素是否有选择性,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该因素达到目标分离,可分离同时有一定耐用性的条件是什么?大量节省了我们方法优化的时间,也增强了我们对方法的了解。

甚至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回顾,杂质谱发生变化后,回顾了前期进行的ACD实验结果,ACD软件构建的知识空间提供了很大帮助,在了解那些因素对组分存在选择性的基础下,前期存在分离的条件我们也可进行选择。更好的让所有有效开发实验存储起来,反复的应用。也因为ACD软件的结果可视化,开发中不断地参考ACD软件结果,避免了很多无效的尝试。

在上半年听了ACD线上AQbD系列的培训,了解到ACD软件还可以提供PB实验设计的功能,采用少量实验快速的在众多因素中筛选出显著因素,再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条件,我想应该比我们这次的开发要更简单和科学,很期待下次的使用。

发布需求
作者
头像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