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四)

2021.4.27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 HCT 的关系:

  有人统计 HCT 在 0.36-0.46 时,脑梗塞发病率为 18.3% , HCT 在 0.46—0.50 时,脑梗塞的发病率为 43.6% ,而 HCT 在 0.51 以上者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 63.6% ,所以,随着 HCT 增高,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美国把 0.46 的压积规定为予示中风和冠心病发生的警报信号,日本规定为 0.48 。 HCT 增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 HCT 增高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患严重脑动脉硬化症又有 HCT 增高的患者其脑梗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微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对脑出血的发病率研究发现, HCT>0.40 组较 <0.40 组稍高,但远远低于脑梗塞患者,通过对于患者年龄对 HCT 与脑梗塞关系的影响观察发现, 78 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 HCT 在 0.46 以上,其脑梗塞发病率为 35.4% , 77 岁以下老年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略低为 22.4% 。随患者年龄增长脑动脉化程度加重,则脑梗塞发生于高年龄组的机会大大增加。脑梗塞发生部位与 HCT 也有一定关系。

  在 HCT 超过 0.46 ,而脑梗塞发生率上升的同时较常见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层梗塞。有的学者通过对颈动脉闭锁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脑梗塞部位进行 CT 检查,发现梗塞面积的大小与高 HCT 有关。 HCT 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侧支血流则受到影响,梗塞面积进行性增加。

  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确定最适的 HCT 并注意维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认为, 78 岁以下的老人,适宜的 HCT 在 0.41—0.45 , 78 岁以上的老人,最适 HCT 宜在 0.36—0.40 。当老年人因增龄发生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狭窄,弹性减低,于血压下降时,可随迅速减少的血流量而引发脑缺血,因此,此类老年患者的 HCT 应保持在 0.30 左右,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应警惕脑血管损伤的发生。

3 ) HCT 与血流量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 HCT 增高,血液粘度随之增高,(每个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量( Q )与血液粘度(η b )成反比,所以, HCT 增高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以 HCT 的变化对脑血流量有影响,即高 HCT 时,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有人观察 HCT 为 0.47—0.53 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 HCT 为 0.36—0.46 组,用血液稀释疗法,可显著降低 HCT 和全血粘度。

4 )影响血液触变性:

  在全血粘度的测试中会发现其粘度值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特性称为血流触变性。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粘度也就逐渐降低,红细胞压积越高,粘度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与国外,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上,都把 HCT 看得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单独讨论的是 HCT 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对一个具体病例而言,则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项指标,必须综合分析,要有全局观念。

(四)血沉( ESR ) —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RBC 聚集性是非牛顿流体流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低剪切率下的流动有极大影响,因此,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 RBC 聚集性深受重视,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方法有粘度法:形态观测法:吸光度观测法和红细胞沉降法(血沉法)。临床上常用的是血沉法,此法被应用于临床已有 50 余年历史,是大家比较熟悉,简单而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血沉的变化可做为疾病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指标,血沉虽然不是特异性检验项目,但在某些疾病中血沉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在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血沉增快的疾病中,器质性病变往往多于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所以在临床上,如能除外生理因素,血沉增快应视为异常现象,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但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RBC 的聚集性,因而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随着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发展,把传统的血沉试验被应用到临床血液流变学方面来,做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之一,这样即显示了以往的血沉检验的临床意义,又显示了其独特的血液流变学意义。

1 、测定方法

  经典的血沉测定,有潘氏法,魏氏法和温氏法,由于前两种方法用血量大,故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多采用温氏法。近年来国内又研制成血沉曲线测定自动分析仪,对血沉现象的基础研究及对一些疾病的生理研究,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参数,尤其是较重的活动性疾病的病情发展及予后转归有动态监测和预测作用,目前国内医疗单位用此仪器尚少,还未普及起来。

2 、临床意义

  目前,对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应该从两方面认识,即传统的临床意义和血液流变学意义。虽然两方面的意义都共同应用于临床,而且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但是,其应用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传统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协助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而血液流变学意义着重在于观察红细胞聚集性是否增强,进而观察由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导致血液粘度增高的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

1 )传统的临床意义:

① 常用于协助诊断肺结核,风湿病以及疗效和予后观察。结核病与风湿病的活动期使血沉增快,稳定期则恢复正常,所以,常用于观察风湿及结核是否处于活动期,是风湿和结核病活动的良好指标。结核与风湿病引起的血沉增快,多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所致。

② 做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指标之一。多发性骨髓瘤时,由于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红细胞多呈缗线状凝集,使血沉明显增快。

③ 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胃癌和胃溃疡的鉴别,如果血沉增快,胃癌的可能性大:在分辨心肌梗塞和心绞痛时,如果血沉增快,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在区别是单纯性卵巢囊肿还是炎性包块时,如果血沉增快,炎性包块的可能性大。恶性肿瘤一般血沉快,良性肿瘤一般正常。血沉也是预测血栓病,冠心病最简易的方法之一,若血沉快,又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和 RBC 电泳时间减慢,临床上实验室应进一步检查有无脑血栓、冠心病的可能,以明确诊断。

④ 各种贫血时血沉增快。

⑤ 各种急慢性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组织严重破坏或变性坏死,甲亢,胶原组织病,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性疾病及金属中毒等都可见血沉增快。

⑥ 月经期,妊娠 3 个月至产后一个月可见血沉呈生理性增快。

⑦ 红细胞增多或血液浓缩,低纤维蛋白原症及心脏代偿功能障碍时,可见血沉减慢,有时几乎读不出结果。

2 )血液流变学意义

  血沉测定做为血液流变学诊断指标之一,主要是用以观察红细胞的聚集性。很早就有人发现红细胞聚集时血沉增快,并提出与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等因素有关,但未能提示其更深一层的意义,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研究,以及由此引起的血液粘度增高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疾病有了突破性进展,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意义是传统临床意义的进一步发展。

  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增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其粘度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这种血液粘度的增高来源于红细胞的聚集能力增强,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时又表现为血沉增快。所以,在高粘滞综合症分型 —— 五大血症时,将血沉做为高聚型指标之一,这里所讲的血沉增快和粘度增高都是来源于红细胞聚集,那么,引起红细胞聚集的因素有:

① 血液 PH :正常 RBC 表面带有一定数量或密度的负电荷,由于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使 RBC 之间不易发生聚集。在酸中毒时,由于血液 PH 下降, RBC 表面负电荷减少,使细胞易于聚集,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所以,酸中毒休克与周围循环衰竭同血液粘度有直接关系,因此用碱性药物治疗,提高血液 PH ,增强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对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是很有意义的。

② 胆固醇:血浆中胆固醇带正电,有中和 RBC 表面负电荷的作用,所以胆固醇含量增高时, RBC 表面负电荷减少, RBC 易于聚集,血沉增快,血液粘度升高。

③ RBC 表面负电荷的多少也取决于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④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含量对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有增强红细胞聚集性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多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是某些病理因素的结果,当我们在进行治疗时,不能单考虑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同时也应考虑血液流变学疗法。这样则能获得更满意的效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可以引起某些疾病,某些疾病同样也可以引起血液流变学诸项指标的改变,二者是互相联系的,不管血液粘度的增高是病因还是结果,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