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Becker痣综合征病例分析

2022.2.23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1 岁。 因左胸部皮肤萎缩、变硬伴左侧乳 房发育不全 11 年,于 2015 年 8 月 24 日至我院皮肤科 就诊。患者 11 年前左侧胸部出现大片皮肤萎缩、变厚, 质地稍硬,并伴有色素沉着,皮损处皮肤可提起。 随着 年龄增长皮损范围缓慢扩大,自觉无不适症状。左侧乳 房不发育,右侧乳房发育正常。 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 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遗传病及传染病,家族成员中无类 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 皮肤科检查:左胸部皮肤 萎缩,触之质地稍硬,伴有明显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此 处皮肤可提起,其上毛发较周围皮肤无特殊;左侧乳房 较对侧明显偏小(图 1),其余均正常。 胸部 CT:左侧乳 腺显示不清(图 2A)。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 皮突不规则向下延伸,基底部色素明显增加;真皮中、 上部小血管周围少量至中等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一 核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缺失(图 2B、C)。 诊断:Becker 痣综合征。 治疗:与患者沟通后未予以特殊治疗。


1645607062352373.jpg

A、B:左胸部皮肤萎缩,伴有明显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其 上毛发较周围皮肤无特殊;左侧乳房较对侧明显偏小 图 1 Becker 痣综合征患者胸部皮损


1645607062260415.jpg

A:左侧乳房发育不全; B、C: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向下延伸,基底部色素明显增加;真皮上、 中部小血管周围少量至中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一核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缺失(HE 染色 B:×40; C:×100) 图 2 Becker 痣综合征患者胸部 CT 像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2 讨 论


Becker 痣又称色素性毛表皮痣,这种痣一般作为一 种单独的皮肤病出现。 Becker 痣综合征是 Becker 痣同 时并发同侧乳房发育不全或其他皮肤肌肉骨骼异常[1]。 Becker 痣典型皮损一般多发生于胸部、背部及肩胛部, 也可见于下肢及臀部,多为单侧,表现为单发的大小不 等的浅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色素沉着斑, 可隆起于皮 面,病变中央可轻度增厚、粗糙,病变表面毛发增多、增 粗, 颜色较深, 部分患者可无多毛或者有少量毛发增多。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自觉瘙痒。本例患者皮 损位于左胸部,皮肤萎缩、变硬,并伴有色素沉着斑, 符合 Becker 痣临床表现。 Becker 痣皮损一般在儿童后期和青春期出现,多 发生于男性[2]。 本例患者为女性,相对男性较为少见,且 10 岁发病,为本病的好发年龄。 本例患者左侧皮 损并发左侧乳房发育不全, 符合 Becker 痣综合征表 现。 目前认为,Becker 痣和乳房发育不良可以用激素 依赖性紊乱解释,由激素受体活性的紊乱引发。 人体 乳房、乳晕和乳头发育均是雌激素依赖的,其发育不 全是因为这些部位雄激素受体过量, 产生抵抗雌激 素作用[3]。 本病易误诊, 需与硬斑病及结缔组织痣等相鉴 别。 硬斑病临床表现也可为皮肤硬化、萎缩,但好发 于头皮、额部、腹部和四肢。 本病皮损初为大小不等 的淡红色、略带水肿的斑疹,以后逐渐硬化呈淡黄色 或黄白色。 依据其典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自身抗 体和影像学检查可与之鉴别。 本例患者皮损处皮肤 萎缩,触之稍硬,表面皮肤不光亮、紧绷,有明显色素 沉着斑,结合组织病理检查,不考虑硬斑病。 结缔组 织痣患者分为不并发其他器官病变、 并发结节性硬 化症及并发脆弱性骨硬化等几种类型, 行皮损组织 病理检查可与之鉴别。 本病一般不予以治疗,如需治疗一般分为 Beck- er 痣和并发症的治疗。 Becker 痣主要予手术切除病变或者激光治疗。 但目前认为无论手术或者激光治疗, 都容易因切除不彻底而导致复发。 并发症的治疗主要 为乳房发育不全和骨骼肌肉异常,Hocn 等[4]报告 1 例患 者口服抗雄激素药物治疗 1 个月后,患侧乳房增大,表 明抗雄激素治疗能起一定作用。 另有研究报道采用脂 肪注入术治疗 2 例 Becker 综合征导致的乳房发育不 全,效果也较为良好[5]。 本例患者由于个人原因未予以 特殊治疗,嘱其密切随访,随访 3 个月病情无进展。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