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临床意义

2022.1.06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一)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其中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与下列因素有关:

  1.局部解剖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

  2.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作用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C3a和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出现水肿。C3a和C5a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于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组织损伤。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还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酶等,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发生损伤。

  3.血小板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和Ca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也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及坏死。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