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电生理辅助下单侧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

2022.1.2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病历摘要

 

男,37岁,湖北省宜昌人。四肢痉挛性抽搐并疼痛34年,于2018年3月8日入院。病人6月龄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和躯干弯曲成弓形,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发作时肌肉强直,大汗淋漓,每次持续时间约2h,神志清楚;服用卡马西平、安坦等药物后有所缓解;3岁后出现四肢疼痛。现症状加重,药物加量无缓解,发作时疼痛无法忍受,夜间无法安睡,以右侧肢体严重。

 

专科体检:神志清楚,无法站立,极其消瘦,吐词不清,颈强直,四肢肌肉萎缩明显,四肢及躯干严重扭曲、畸形表现,背部凹陷,肌张力增高,上肢可完成粗大动作,双下肢各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无大小便失禁。头部、颈部MRI平扫提示幕上弥漫性脑萎缩,胸椎曲度侧弯畸形。

 

入院诊断:①疼痛性肌痉挛综合征。②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③痉挛性双侧脑瘫。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全麻电生理辅助下行右侧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图1),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大小便失禁,病人四肢活动无明显下降,右侧T3感觉平面以下疼痛好转,术后42d出院时疼痛为重度疼痛。术后4个月电话随访,口服药物:美多芭14mg/d,卡马西平200mg/d,药物量为术前1/4,艾司唑仑片2mg×2/d。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为中度疼痛。

 1590538352587596.png

图1 电生理辅助单侧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1A术中、术后四肢体感诱发电位与自由肌电图;1B术毕运动诱发电位

 

2.讨论

 

2.1手术方式

 

单侧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能有效缓解脊髓病变导致的疼痛,但相关报道较少。邹雄伟采用脊髓丘脑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疼痛缓解明显,近期疗效:优为85.7%,良为14.3%;远期疗效:优为67.6%,良为17.6%。田德洲等采用双侧脊髓丘脑侧束切除术(深度2mm)治疗L3以下顽固性疼痛,缓解程度大于50%。

 

本病例入院后本治疗团队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①病人四肢疼痛,以右侧肢体明显,疼痛程度为严重疼痛。②病人四肢痉挛性抽搐、严重疼痛,最多可达7次/d,药物缓解疼痛无效;此次入院惟一要求为减少疼痛。③麻醉评估可耐受全麻手术。④病人右侧肢体疼痛严重,同时双侧手术存在截瘫风险,且影响大小便,目前病人上肢活动尚可,所以选择T3平面右侧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⑤为避免影响病人大小便,手术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⑥术中用尖刀片横断从齿状韧带到T3神经根前根后缘的脊髓丘脑侧束(深约4mm)。

 

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电生理实时监测必不可少。为避免双侧同时切除可能影响病人大小便与双下肢运动功能,选择单侧脊髓丘脑侧束切除术。在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指导下,选择切除脊髓深度为4mm,既可提高病人疼痛缓解程度,又避免同时行双侧手术对病人双下肢活动与大小便功能的影响。

 

2.2电生理监测方法

 

本研究病例术中采用美国Natus-Xletek神经电生理监测仪。麻醉满意后,放置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术中连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自由肌电图和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图与运动诱发电位主要监测双上肢三角肌、拇短展肌、双侧肛门括约肌、双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在术前、术中、术后持续记录各种神经、肌肉的传导参数,力保术中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指导脊髓丘脑侧束切除深度,确保良好手术效果。

 

在横断脊髓丘脑侧束过程中,手术操作会触及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术中电生理监测能及时反映相应节段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时发现脊髓神经功能的副损伤。由于疼痛传导通路的复杂性,手术切除脊髓的深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高分辨率MRI发展,可对纤维束进行功能成像,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纤维束走行,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也能全面反映脊髓神经功能。这些均为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提供良好指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