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蝶窦及颅内硬膜下沟通性脑膜瘤病例分析

2022.2.1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男,54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肿胀,反复发作,右眼较重。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颌面部麻木,偶伴头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结果:右侧前颅窝底恶性占位病变,累及右侧蝶窦、右侧颞肌及前颅窝多发骨质破坏。门诊以“右蝶窦前颅底肿物并周围骨质破坏”收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易疲劳,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MRI表现:蝶窦、斜坡、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T2信号(图1、2),脂肪抑制序列见混杂高信号,DWI高b值可见扩散受限高信号,边缘清晰(图3)。右侧额颞叶局部脑实质明显受压。右侧颞骨区可见斑片状、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向下方达颧骨上端内缘,累及右侧颞肌;右侧海绵窦受包绕,病变向前方筛窦内突入。增强扫描,蝶窦、斜坡、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右侧颞骨、右侧颧骨内可见团块状异常强化信号。右侧颞部硬膜可见增厚强化(图4、5)。MRI诊断意见:蝶窦、斜坡、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右侧颞骨及右侧颞肌走行区较大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右侧额颞部硬膜增厚强化,受累不除外,建议临床及病理协诊。

 

1644824931273726.png

1644824931151612.png

图1、2蝶窦、斜坡、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右侧额颞骨区可见斑片状、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累及右侧颞肌;图3DWI可见扩散受限高信号,边缘清晰;图4、5增强扫描可见蝶窦、斜坡、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团块状异常强化;右侧额颞部硬膜可见增厚强化

 

手术及病理所见:开放蝶窦后见一隆起白色组织,质脆,表面尚光滑,有波动感,触之易出血,钳取少量组织送病理。肉眼所见:灰白、灰红组织一堆,大小共1.5 cm×1.0 cm×1.0 cm。病理诊断: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图6)。免疫组织化学:CK(-),EMA(+),PR(+),GFAP(-),S-100(-),CD34(-),Ki-67(5%+),Vimentin(+)。

1644824931335272.png 

图6 病理诊断为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HE×200)

 

讨论

 

脑膜瘤来源于软脑膜、硬脑膜及蛛网膜,约占颅内肿瘤的15%~30%,仅次于胶质瘤,居颅内肿瘤的第2位。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幕上较幕下多见,好发部位有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等,罕见于颅外,如眶内、鼻窦内或颅骨内。起源于硬膜外的脑膜瘤称为颅外脑膜瘤或异位脑膜瘤,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2%。而起源于颅内正常脑膜覆盖部位并沿邻近间隙、解剖腔(孔)向邻近部位蔓延的脑膜瘤,临床上称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由于该肿瘤较为罕见,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故极易误诊。

 

该患者右侧额颞部颅板下及右侧蝶窦内都证实为脑膜瘤,结合影像表现,考虑为右侧额颞部向蝶窦内蔓延的沟通性脑膜瘤。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因其发病率低,目前尚无大宗病例报道。沟通性脑膜瘤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与肿瘤的起源、部位、大小和累及的范围有关。因肿瘤可对周围结构的功能产生影响,症状往往表现出多样性。该患者表现为双眼肿胀,右侧颌面部麻木,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也与典型的脑膜瘤不同,极易误诊为鞍区及鞍旁其他肿瘤,应与垂体瘤、鞍区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互联网
文章推荐